大益精神之「 味道 」「 標準 」
導讀 74年耕耘,10年厚積薄發,為行業樹立了品質的標桿和規范,推動了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行業的奇跡,也凝聚了大益精神。即日起益信君將陸續推出《大益精神》小專欄,從“十年味道:大益改制十周年系列活動”的10幅主題海報展開去,為大家解讀大益十年、大益精神。
「 味道 」 1979年,朋友的一壺大益普洱茶,那種味道至今難忘,
如果普洱茶能記錄時間的味道,
那我真的很想嘗一下,我出生那年春天的味道,
我最癡迷的是她會跟隨我慢慢變老,不斷讓我找回美好回憶,不斷期待未來每一年變化的味道。
不僅是過去,還有未來,
都可以讓我不斷回味。
< 解讀 > 品飲一杯普洱茶的滋味,有甜、苦、酸、鮮等味感,滑、爽、厚、薄等口感,有回甘、生津、喉韻等回感,還有棗香、蜜香、蘭香、清香等香氣,這考驗著一個品飲者的感官靈敏度和品茶經驗,也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大益普洱的魅力在于獨特的“勐海味”,以及歷經74載,眾多產品在歷經歲月洗禮之后,產生的變化和可能。
不少熟悉的制作工藝甚至配方的人,無論如何精心仿制,所出品的熟茶始終缺少公認的“勐海味”。為什么只有勐海茶廠出品的才有獨特的“勐海味”呢?
熟茶的品質除了與配方、原料、渥堆工藝息息相關,還有一樣很關鍵的元素:微生物環境。
勐海茶廠的熟茶,數十年渥堆發酵所積淀的微生物環境無法復制,是以
正宗的“勐海味”無法復制
。凡與發酵有關的,微生物環境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酒。原料、工藝、配方
能復制,但時間與空間所積淀凝聚的微生物環境,是不可復制的。
悠悠歲月如白駒過隙,改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品質。大益味一脈相承,不論何時,不論多久,大益味,一直都在;大益味,你我都懂。
「 標準 」 直徑19.5厘米、重量357克,
幾百號口茶研配,近百次開湯品鑒試飲,
上萬株有益微生物健康基因,
……旨為用最嚴苛的標準,
回饋每一位人對“極致”的欣賞。
< 解讀 >一杯真正的好普洱,它給消費者的品飲體驗,應該是穩定而恒久。
7542是大益生產時間最廠、產量最大的普洱茶青餅。它是1973年云南省取得茶葉出口權后,為了恢復傳統產品出口而依據50年代僑銷圓茶的配方和規格而研制的,但30多年來,它的味道始終未變,這得益于大益獨特的拼配技術和始終先進的科研技術。
研配又稱拼配,是幾乎所有茶葉而不僅僅是普洱茶精制加工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即用不同產地、不同品質或同一產地,不同篩號或級別的茶菁按照配方進行混合加工,這樣能
揚長避短,顯優隱次,高低平衡
,從而不僅使茶葉的色、香、味、形符合標準,保證產品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而且能生產出更具風格特點的產品。與白酒生產過程中的“勾兌”有異曲同工之處。
大益集團在多年的科研技術發展過程中,將過去簡單的“拼配”技術規范化、系統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技工藝,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續性進行研配技藝的發展。
傳統茶產業產能相對過剩,潛在市場尚需挖掘與開發。新的消費市場開拓,產業整體工業化水平提升及新品的開發都要依賴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及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是茶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及基石。2013年10月26日,“
大益7號院”即大益集團微生物研發中心、大益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基地
正式啟用,2014年8月28日云南省普洱茶發酵工程研究中心落戶大益7號院
,為大益提高科研技術實力提供了更新更高的平臺。
74年的技術傳承、累積、創新
,大益以始終未變的嚴苛標準,保證著品質和滋味。一杯茶湯見本心,這是對每一位茶友欣賞之情的回應
,這也奠定了大益未來十年二次發力的堅實基礎。
(本圖文版權歸大益集團所有,轉載分享請注明出處。)
「 味道 」 1979年,朋友的一壺大益普洱茶,那種味道至今難忘,
如果普洱茶能記錄時間的味道,
那我真的很想嘗一下,我出生那年春天的味道,
我最癡迷的是她會跟隨我慢慢變老,不斷讓我找回美好回憶,不斷期待未來每一年變化的味道。
不僅是過去,還有未來,
都可以讓我不斷回味。
< 解讀 > 品飲一杯普洱茶的滋味,有甜、苦、酸、鮮等味感,滑、爽、厚、薄等口感,有回甘、生津、喉韻等回感,還有棗香、蜜香、蘭香、清香等香氣,這考驗著一個品飲者的感官靈敏度和品茶經驗,也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大益普洱的魅力在于獨特的“勐海味”,以及歷經74載,眾多產品在歷經歲月洗禮之后,產生的變化和可能。
不少熟悉的制作工藝甚至配方的人,無論如何精心仿制,所出品的熟茶始終缺少公認的“勐海味”。為什么只有勐海茶廠出品的才有獨特的“勐海味”呢?
熟茶的品質除了與配方、原料、渥堆工藝息息相關,還有一樣很關鍵的元素:微生物環境。
勐海茶廠的熟茶,數十年渥堆發酵所積淀的微生物環境無法復制,是以
正宗的“勐海味”無法復制
。凡與發酵有關的,微生物環境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酒。原料、工藝、配方
能復制,但時間與空間所積淀凝聚的微生物環境,是不可復制的。
悠悠歲月如白駒過隙,改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品質。大益味一脈相承,不論何時,不論多久,大益味,一直都在;大益味,你我都懂。
「 標準 」 直徑19.5厘米、重量357克,
幾百號口茶研配,近百次開湯品鑒試飲,
上萬株有益微生物健康基因,
……旨為用最嚴苛的標準,
回饋每一位人對“極致”的欣賞。
< 解讀 >一杯真正的好普洱,它給消費者的品飲體驗,應該是穩定而恒久。
7542是大益生產時間最廠、產量最大的普洱茶青餅。它是1973年云南省取得茶葉出口權后,為了恢復傳統產品出口而依據50年代僑銷圓茶的配方和規格而研制的,但30多年來,它的味道始終未變,這得益于大益獨特的拼配技術和始終先進的科研技術。
研配又稱拼配,是幾乎所有茶葉而不僅僅是普洱茶精制加工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即用不同產地、不同品質或同一產地,不同篩號或級別的茶菁按照配方進行混合加工,這樣能
揚長避短,顯優隱次,高低平衡
,從而不僅使茶葉的色、香、味、形符合標準,保證產品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而且能生產出更具風格特點的產品。與白酒生產過程中的“勾兌”有異曲同工之處。
大益集團在多年的科研技術發展過程中,將過去簡單的“拼配”技術規范化、系統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技工藝,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續性進行研配技藝的發展。
傳統茶產業產能相對過剩,潛在市場尚需挖掘與開發。新的消費市場開拓,產業整體工業化水平提升及新品的開發都要依賴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及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是茶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及基石。2013年10月26日,“
大益7號院”即大益集團微生物研發中心、大益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基地
正式啟用,2014年8月28日云南省普洱茶發酵工程研究中心落戶大益7號院
,為大益提高科研技術實力提供了更新更高的平臺。
74年的技術傳承、累積、創新
,大益以始終未變的嚴苛標準,保證著品質和滋味。一杯茶湯見本心,這是對每一位茶友欣賞之情的回應
,這也奠定了大益未來十年二次發力的堅實基礎。
(本圖文版權歸大益集團所有,轉載分享請注明出處。)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