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蓋碗先生真的只是一只碗……
蓋碗,作為今天最主流最大眾的泡茶工具,無論初學者還是老茶客,只要是愛喝茶,可以說必定人手至少一只。隨著蓋碗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益信君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在一些清代古裝劇中,蓋碗還是直接用來喝茶的工具呢,比如
這畫面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
同樣是蓋碗,為什么我們今天專用來泡茶,而古人還用來喝茶呢?今天益信君就來跟大家說道說道。
蓋碗,又稱"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漢族茶具,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在今天,它的角色主要是泡茶。
欲要了解蓋碗的歷史,還要追溯到唐朝。
據傳,最早的雛形是唐德宗建中年間,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崔寧與其女兒都特別喜愛喝茶,那時的茶杯沒有襯底非常燙手,于是崔寧的女兒就奇思妙想發明了木盤子來托茶杯,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上一圈,使杯子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
唐代 洪州窯青釉蓮瓣盞托杯
后來茶船改用漆環來代替蠟環,人人稱便。到后世環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有如環底杯。于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誕生了。隨后,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區浸潤發展,后世遍及于整個南方。
可見盞托是在唐代就有了,那蓋子又是在什么時候加上去的呢?
隨著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飲茶的專用盞開始逐漸普及,隨之又發明了盞托,宋元沿襲。所以你會看到宋朝的茶盞都是配有盞托的,使用已相當普及。
北宋 河南當陽峪窯白釉黑彩托盞 一對
北宋 山西介休窯黑釉
托盞 一對北宋 山西耀州窯黑釉
托盞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臺盞 一套
而在盞上加蓋則始于明代,盞蓋的使用, 一方面增加了茶盞的保溫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葉中的茶汁,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茶盞的保潔性,可防止塵埃的侵入,受到時人的歡迎。
清·光緒 青花玲瓏蓋碗
清代花鳥蓋碗 所以,到明清時代才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 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并可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面上的茶葉,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蓋碗這種飲法最盛行于清朝及民國時期,而其用來泡茶,則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的事。
現代蓋碗曾經,蓋碗先生真的只是一只碗,
變成今天的樣子,它足足走了一千二百多年!
當我們在用它品茶時,記得杯蓋、杯身、杯托三者不要分開使用,否則既不禮貌也不美觀哦。
(本圖文部分資料、圖片來源于網絡,由益信君整理而成,謹以致謝?。?br />
這畫面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
同樣是蓋碗,為什么我們今天專用來泡茶,而古人還用來喝茶呢?今天益信君就來跟大家說道說道。
蓋碗,又稱"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漢族茶具,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在今天,它的角色主要是泡茶。
欲要了解蓋碗的歷史,還要追溯到唐朝。
據傳,最早的雛形是唐德宗建中年間,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崔寧與其女兒都特別喜愛喝茶,那時的茶杯沒有襯底非常燙手,于是崔寧的女兒就奇思妙想發明了木盤子來托茶杯,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上一圈,使杯子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
唐代 洪州窯青釉蓮瓣盞托杯
后來茶船改用漆環來代替蠟環,人人稱便。到后世環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有如環底杯。于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誕生了。隨后,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區浸潤發展,后世遍及于整個南方。
可見盞托是在唐代就有了,那蓋子又是在什么時候加上去的呢?
隨著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飲茶的專用盞開始逐漸普及,隨之又發明了盞托,宋元沿襲。所以你會看到宋朝的茶盞都是配有盞托的,使用已相當普及。
北宋 河南當陽峪窯白釉黑彩托盞 一對
北宋 山西介休窯黑釉
托盞 一對北宋 山西耀州窯黑釉
托盞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臺盞 一套
而在盞上加蓋則始于明代,盞蓋的使用, 一方面增加了茶盞的保溫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葉中的茶汁,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茶盞的保潔性,可防止塵埃的侵入,受到時人的歡迎。
清·光緒 青花玲瓏蓋碗
清代花鳥蓋碗 所以,到明清時代才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 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并可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面上的茶葉,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蓋碗這種飲法最盛行于清朝及民國時期,而其用來泡茶,則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的事。
現代蓋碗曾經,蓋碗先生真的只是一只碗,
變成今天的樣子,它足足走了一千二百多年!
當我們在用它品茶時,記得杯蓋、杯身、杯托三者不要分開使用,否則既不禮貌也不美觀哦。
(本圖文部分資料、圖片來源于網絡,由益信君整理而成,謹以致謝?。?br />
tags: